“汴京”,即今日的开封,先后成为战国的魏、五代的梁、晋、汉、周、北宋和金的建都之地,号称七朝都会。也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
汴京八景全称最早见于《明成化河南总志》。即:“艮岳行云、夷山夕照、金梁晓月、资圣熏风、百岗冬雪、大河春浪、吹台秋雨、开宝晨钟。” 明人李濂重新组织的汴京八景是“繁台春晓、铁塔行云、金池过雨、州桥明月、大河涛声、汴水秋风、隋堤烟柳、相国霜钟。” 到了乾隆年间撰修《祥符县志》时,删去“大河涛声”,增添“梁园雪霁”;并改“金池过雨”为“金池夜雨”,改“繁台春晓”为“繁台春色”;改“汴水秋风”为 “汴水秋声”。由于历经沧桑,现在,汴京八景已经所剩无几了。
一、繁台春色
繁台位于开封东南三华里处。那里原是一座自然形成的宽阔高台,因附近居住过繁姓的人家,所以就把这个高台称为繁台。
繁台时一个土台子,长约百步。远在晋朝,就已经有了关于它的记载。到了五代,后梁高祖朱温曾在台上阅武,所以,有一个时期叫“讲武台”。周世宗柴荣显德二年(公元955年)在此台上建寺,落成之日,恰逢柴荣生辰“天清节”,于是寺院便取名“天清寺”,作为柴荣的功德院。赵匡胤于公元960年发动陈桥兵变,后周的末代皇帝周恭帝,从皇宫里被赶了出来,就曾经到天清寺暂时居住了一段时间。
古代的繁台是很高的。北宋时期,清明节郊游踏青,人们常到繁台游春赏花,饮酒赋诗。据吕原明《岁时杂记》记载:“清明节在寒食第三日,故节物乐事皆为寒食所包。国朝故事,唯自清明日开集禧太一三日,宫殿池沼,园林花卉诸事具备,繁台在正东,登楼下瞰为殊观。……”
每当春夏之交,繁台之上,桃李争春;杨柳依依,晴云碧树,殿宇峥嵘。人们担酒携食而来,或饮酒赋诗,或观看舞乐百戏,或观花赏草,或烧香拜佛。北宋石曼卿在一首诗中描写繁台:“台高的迥出天半,瞭见皇都十里春”。意思是,繁台已经高到半天空,登台眺望,可以看到清十里皇都的春天景色,由此看来登台游春成为古代开封一大盛事,“繁台春色”之美誉,也由此而来。清代无名氏提咏:
梁国百尺彩云连,
春色年年锦绣群。
万点照天红杏火,
千门如水绿杨烟。
游人紫陌娇罗绮,
啼鸟青楼杂管弦。
千载登临忆枚马,
几回沉醉百花前。
清人胡介祉的《繁台春色》写的也颇精彩。诗云:“一台高于城,河水不能汲;留得古时地,依旧春花月。……”自从明末和清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黄河两次在开封决口之后,泥沙淤积,繁台才变得越来越矮小了。现在,繁台的形状是北高南低,繁塔就坐落在繁台的正中间。
说起繁塔,人们就会联系到繁塔旁边的寺院。
北宋时期,这里的寺院天清寺,殿堂宏伟,斋舍齐备,楼台瑰丽,很受北宋宗室的重视,据宋史真宗,仁宗,英宗本纪记载,他们常到寺内祈雨祭天,乞佛保佑。北宋京师文臣卿监,武臣大将军,名妇郡夫人以上的品官卒亡,全是在天清寺和开宝寺击钟示丧。到了明代,僧胜安在天清寺前楼废址上改建佛殿,因寺前有国相门,故取名国相寺。明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在天清殿废址上重新修建,仍定名天清寺。同年,僧胜安、园真在寺西北白云阁废址上重建殿宇,取名白云寺。于是明代在繁台上分为国相、天清和白云三个寺。明末,毁于水患,和尚走散。清初,桂山和尚依靠河南巡抚张自德的力量,在繁台上重建寺院,清道光二十一年再次毁于水患。从此,名寺毁坏,只存繁塔。
繁塔,据说原示一座九层高的凌云巨塔。极为雄伟壮观。是我国最大的造像塔之一。开封人民多年来一直流传着“铁塔高,铁塔高,铁塔只达繁塔腰”的民谣。这使我们想起梅尧臣的诗:
二三君少壮,走上浮图颠,
何为苦思我,平步犹不前,
苟得从而登,两股应已挛,
复想下时险,喘汗头目旋,
不如且安坐,休用窥云烟。
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到元代已是“百鸟喧啾塔半催”了。明末又遭到所谓“剷王气”的摧毁,最后“止遗三层”。明末清初在塔顶平台上砌了一座尖峰小塔,故所谓“大塔”“小塔”之说。
上一篇:河南开封景点汴京八景--州桥明月
下一篇:河南开封景点汴京八景--铁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