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古代的佛教寺院里,一般都有钟楼和鼓楼。相国寺的钟楼和鼓楼,位于二殿的南方,东西对峙。楼顶琉璃瓦覆盖,左右阺尾,中装葫芦宝瓶,下出两层飞檐,四根通柱,十二根小柱。钟楼之上悬挂一口大钟。相国寺的钟楼和鼓楼早已不存在了。
现在的钟亭,建于1974年。形制为12个柱子,方形,飞橼挑角,绿琉璃瓦覆盖。内悬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所铸的铜钟一口,高约八尺,重一万余斤。那铜钟的上部铸有“皇图巩固,帝道遐昌,佛日增辉,falun常转”十六个字的铭文。它的大意是:佛法象车轮一样经常转动,它保佑天子的版图巩固,使帝王统治永远昌盛,佛教为此亦不断增添光辉。这清楚的表明了封建统治者修相国寺以及铸造铜钟的目的,即利用神权宗教,以达到封建统治的巩固。唐景云二年(公元711年),朝廷勅令,凡寺院没有名额者,一律拆毁,所有铜铁佛像则收入近寺。据传说,当要把一尊佛像移到附近的安业寺时,佛像竟“坚守常驻”,虽“万夫之勇”的力量也不能使它稍稍移动,而且“佛面现白毫金相瑞光,上烛于天”。
这时,有人说了它的坏话,便“随丧两目”,还有一个竟然舌肿了一尺来长。这个消息一传出,远近的人争相来看,一时“舍施如山”。于是,僧人就让那两个所谓的“恶报”的人在佛像前悔过,过了一会儿,“失明者重视,舌卷者能言”。后来,两人都甘心情愿献身为奴,替寺院敲钟扫地。显然,这是僧人串通起来搞的一个骗局。既可麻醉群众,又可骗取钱财。据《归田录》记载,一次宋太祖到相国寺烧香,走到佛像前问僧录赞宁:“当拜与不拜?”赞宁奏曰:“不拜”。并申述理由说:“现在佛不拜过去佛。”这下子正中宋太祖的心意,“故微笑而颔之,以为定制。”从此,相国寺成为皇家寺院,许多皇帝都亲自到寺中进行过宗教活动。他们这样做,无非是为了“falun常转、皇图巩固”。
有趣的是,相国寺钟楼上这口大钟,也无意起到敲钟报时的作用,为古代开封人的生活带来方便。清人陈浩《闻相国寺钟声》诗云:“古寺钟声远,寒宵动旅情。因风时断续,和月共凄清。不是音尘寂,谁知大小鸣。揽衣灯烬暗,坐待纸窗明。”清人张淑载的题《相国霜钟》诗,描写也很精彩:“铁凤觚棱势翼然,老僧蚤起唤枯禅,钟声也似寒山寺,月落鸟啼霜满天。”诗中写的是霜天早晨相国寺钟声的情景。清人笔下的相国霜钟诗,往往给人以别具情调和风趣的感觉。这与霜钟在当时人们生活里的影响有很大关系。据记载,当时每日交四更,寺中即鸣,人们闻钟声就分别上朝入市。虽风、雨、霜、雪,从不间断。尤其市每逢菊黄霜落季节,钟楼上传出的钟声,雄浑洪亮,响彻全城。清人无名氏题咏:
青女飞霜放晓晴, 禅宫漏尽巨钟鸣。 惊音怒吼三千界, 蝶梦惊回百八声。 望遍山河迎曙日, 心随车马其重城。 梁园词客趋朝早, 几着衣冠起五更。 这首诗生动的描绘了当年相国霜钟响起,人们应着钟声纷纷起床的情景。
上一篇:河南开封景点万岁山森林度假区
下一篇:河南开封景点大宋东京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