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民杨翔飞集有历年国庆节报纸2000余份
■当年新闻见证社会变迁
杨翔飞和他收集的国庆节报纸
杨翔飞收集的部分报纸
1959年国庆节的河南日报用图片版展示我省十年建设成果
新华网河南频道9月28日讯 大河网-大河报报道:共和国59次举国同庆的欢悦时刻,竟然如此齐全地集中在郑州市一普通市民家的客厅中。
从1949年10月1日的河南日报、人民日报,到60年间国庆节全国各地的省报、行业报,2000多份报纸像一份记载共和国成长足迹的履历表,让人为之感慨。
红色收藏家杨翔飞是这一“履历表”的主人。他的“红色国庆”主题收藏,让我们清晰地感受了新中国成立60年来社会的沧桑巨变。
历年国庆节报纸他都有
套红的版面,领袖挥手致意的大幅头版照片,庆祝国庆的红色大号标题……这些国庆节报纸的合订本,摆满了郑州市丰产路杨翔飞家宽大的客厅。
从1949年10月1日起到现在的60年间,河南日报、人民日报以及各省党报对国庆活动的报道,像一条激情欢愉的红色河流从记者面前流过。
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庆祝国庆时群众单一的服饰,到八九十年代的多彩衣着,再到近几年用理“国庆头”庆祝祖国的个性表达,一一翻阅着这些国庆节报纸,从泛黄纸张、黑白照片,到全部彩版、火树银花,记者仿佛听到了共和国前进的铿锵步伐,从当初的一穷二白,到今天的色彩斑斓、生机勃勃。
“前段时间翻我收藏的报纸时,偶然发现共和国59年国庆节的报纸,我这里都有!”作为这组共和国59年“生日影集”的主人,站在记者身边的杨翔飞兴奋地告诉记者。
人到中年的杨翔飞,是郑州乃至全国知名的红色收藏家,他的红色收藏包括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出版的不少言论、党史资料、领袖画像……种类之丰富、藏品之稀少,常让一些党史专家不远千里跑到他家,为自己的论著找“史料”。
杨翔飞是三门峡卢氏县人,1995年移居郑州经商。1997年,他去北京一个朋友家玩,朋友丰富的藏书使他非常羡慕,高中毕业的他深感自己看书太少。他想,自己啥时候能拥有这么多的藏书就好了。他先是收藏文化历史方面的书,后来把目标定在红色收藏和抗战文物收集这一块儿。
为搜集当年散落民间的早期党史资料,他几乎跑遍了全国各地的古玩市场。十几年前,他开始收藏报纸,至今收藏有新中国成立前后的报纸100多种,重有两三吨,仅关于国庆节报道的中央和各地党报就有2000多份,“全国各个省的党报我这里都有,连县级报都有。”杨翔飞说,这些是他在各地古玩市场甚至是在废品收购站收来的。
在一份1958年10月1日出版的《叶县报》上,报眼位置刊登的是《周总理举行盛大国庆宴会》,报纸下端的大红标题为“庆祝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大跃进的伟大胜利”。
杨翔飞说,为庆祝新中国60岁生日,他特意从自己的藏品中整理出数量有数千件的“国庆藏品”系列,不但有各种报纸,还有反映国庆的书刊、照片等。
杨翔飞的“国庆藏品”系列在中国收藏界乃至社会上引起了轰动,由中国收藏家协会等多家单位主办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新闻史料全国巡展中,仅他的藏品就有五六百件。
封面变化见证社会变迁
“报纸是历史的真实见证者,收集报纸就是收藏历史。”杨翔飞说,由于报纸存世量受时间、保管条件、发行量、政治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因而年代越久远存世量就越少。同样是《人民日报》,1949年出版的就比1959年出版的少得多。在杨翔飞收藏的众多国庆节报纸中,最珍贵的莫过于1949年10月1日出版的《河南日报》。
记者与杨翔飞翻开那张发黄的旧报纸,“毛泽东当选主席”的大标题十分醒目,左上方是毛泽东的照片,全版套红的版面处处带着喜悦。“它全面介绍了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等内容,我就是看它有特殊的纪念意义,才把它买回来的。”杨翔飞说。
记者在杨翔飞收藏的其他国庆节前后的报纸上看到,1952年10月2日,《大公报》的封面是毛泽东与孙中山并列的大半身像,文字竖排,从右向左走文;1954年的国庆节报道上,是毛泽东与赫鲁晓夫站在天安门城楼上的合影。当日的报道中写着:“这一天,首都70万人举行盛大集会游行,欢呼5年来的伟大成就,把社会主义革命进行到底……”
1959年至上世纪60年代初的国庆节报纸中,开始有毛泽东与刘少奇照片并列的版面,随后是毛泽东与林彪在一起的版面,横排方式成了报纸版面的主导。
进入70年代,基本是毛主席的大像占据整个封面。80年代初,华国锋与毛主席的像在封面出现几次。
90年代以来,随着省级都市报的陆续创办,各家报纸在报道内容和形式上百花齐放,更加注重民生。
以前的国庆报道都有啥
新中国成立初期,迅速恢复农业经济和剿匪是首要任务。1949年10月1日的《河南日报》本省新闻中,关于剿匪、打击坏分子的消息就有4则;而像挖渠防灾、尉氏芦馆区黄庄村按照需要分配果实等恢复农业经济和稳定社会的新闻报道占据了第3版的大半个版面。
在杨翔飞收藏的众多国庆节报纸中有一份特殊的地方报——《叶县报》。虽然是8开小报,但为了庆祝国庆,1958年10月1日的《叶县报》头版变成了4开大版,在早期的国庆节报纸中比较少见。当时缺少粮食,报纸说红薯成了群众生活中很重要的食品,而且还有一家粮店为此总结了红薯的19种吃法。此外,“水稻亩产超两万斤”“小麦亩产超十吨”的消息,则记载了荒唐的“浮夸风”。
虽然当时经济极为困难,可重要的文化工程建设也悄然起步。在1961年10月1日《河南日报》中,记者看到了“河南省博物馆今日在郑州开馆”的消息,这在当时的河南文化界是一件大事。
随着经济的发展,群众体育事业也悄然起步。1979年10月1日《河南日报》报道了第四届全运会结束的消息。在本届全运会上,河南省体育代表团有6人12次打破全国纪录,获得5金4银3铜的成绩。
翻开1989年10月1日《河南日报》第2版,你会发现一家商场在国庆日开业,这就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曾与亚细亚商场、天然商厦等6家大型零售商场一起上演备受瞩目的“中原商战”的商城大厦。
就在商城大厦开业的前一天,影响郑州人生活至今的一条道路建成并试通车,它就是通过郑州的107国道。1989年国庆日的《河南日报》对此进行了报道,107国道也成了郑州人心目中的东环。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群众对精神文明建设愈加渴望。《绿城呼唤阅报栏》,这是1995年《大河文化报》10月份一张报纸头版上刊登的一封读者来信。这名叫尤万众的郑州读者反映,绿城郑州变得越来越漂亮,但郑州的公共场所很少见阅报栏。随后,阅报栏在郑州的街道旁、小区内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报纸传递的不仅是新闻,还是历史。”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董广安说,报纸与时代变革的联系极其紧密,最为突出的表征就是新闻的内容与表述。比如,新中国成立后至上世纪60年代初的报道重点是社会主义改造和经济建设;“文化大革命”期间则是阶级斗争为纲;上世纪70年代末是以经济建设的报道为中心;进入80年代,报纸渐渐从宣传本位回归到新闻本位,其间以经济领域改革的探索报道为主;90年代,报纸一步一个台阶地向前发展,副刊热、舆论监督热、民生新闻热成为新闻履行多种功能、扮演多种角色的表现方式。
董广安介绍说,进入21世纪以后,除了对新闻的报道外,报纸的休闲功能、服务功能也都一一体现出来。而国庆节报纸的内容则更多地倾向于民生,特别是设立国庆长假以来,如何为群众过好国庆假日提供更多衣食住行信息,成了各媒体关注的重点。
上一篇:他第三次受邀参加国庆盛典
下一篇:满腔热血为民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