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用户和未注册用户的区别,建议你瞧瞧

科学家杜祥琬高耗能中国的拐点在哪里

来源/作者:大河网-河南日报类别:河南人物点击率:1123背景颜色:||
科学家杜祥琬高耗能中国的拐点在哪里

   

    新华网河南频道5月13日讯  大河网-河南日报报道:(李 林 李运海)身为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他曾三次转换研究领域,均获得了巨大的成就。身为河南人,他无时无刻不关心着家乡的发展

    杜祥琬 1938年生于南阳,原籍开封。1964年毕业于苏联莫斯科工程物理学院,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协全国委员会常委、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员,兼任《强激光与粒子束》期刊主编、强辐射重点实验室主任、大气光学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短波长化学激光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原子分子纳米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等。曾任国家“863”计划激光技术专家组首席科学家。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两项。2000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

    “来吧,坐这里。”像是和老朋友打招呼,老人一手递过茶,一手指着摆在正中最宽大的沙发让记者坐下,而自己随身就座偏席。

    他就是杜祥琬,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曾在中国核试验诊断理论、核武器中子学研究、新型强激光等多个领域扮演开拓者之一的首席科学家。

    他的朴实、和蔼、谦逊与他的名气、地位、声望是如此协调地集于一身。而他现在投身的能源研究,更与当年各个领域的辉煌同样冠绝一时。

    “如果中国的人均能耗提高到跟美国一样,全世界的能源都给中国也不够用”

    本该在2001年卸任的杜祥琬,2002年被选举为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从事院士队伍建设和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咨询研究工作。

    “环保局统计国内522个城市多数空气质量没有达标,400余个城市缺水,180万平方公里土地沙漠化,近4亿人口的耕地和家园受到威胁,4000多种生物濒危,258种动物濒临灭绝。”杜老一口气说出了一连串数字,“中国要可持续发展,需要开发绿色的新能源。”杜祥琬的神情郑重。

    今年1月,《中国产经新闻》报道了杜祥琬最新提出的绿色能源“新概念”:第一,节约能源、提高能源效率是一项巨大的廉价的优质能源,是零污染的绿色能源;第二,人们最容易理解的可再生能源、核能等属于绿色能源;第三,推进煤的洁净化技术,使这个黑色能源绿色化。

    “每年全国的照明大约3000亿度电,如果都改用节能灯,可节约1000亿度,长江三峡每年是800亿度,就是我们能节约一个三峡啊。”杜老强调,“节能本身就是绿色能源。”

    “你知道美国人的能源消耗量吗?知道如果中国照此消耗的结果是什么?知道中国人扭转高耗能的‘拐点’在哪里吗?美国人口占全世界人口的5%,消耗了全世界25%的能源,中国人口是美国的4.2倍,简单一算就会知道,如果中国的人均能耗提高到跟美国一样,全世界的能源都给中国也不够用啊。”

    结论沉重,但杜老的脸上却有着笑容。多年的科研攻关和天生乐观,练就了他极富个性的思维方式:难题是用来解决的,这是它存在的唯一意义。“在能源环保领域发现问题,深入进去,最终解决问题,这是我的兴趣,更是我们的责任。”

    杜祥琬说,中国是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前无古人、“外”无来者的伟大事业,完全照搬他国经验是不现实的,中国必须走出自己的绿色康庄大道。

    “事有一弊就有一利,中国13亿人共同树立绿色观念,参与绿色革命,就有了最大的希望。适度的物质享受,丰富的精神生活,这才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富裕可持续发展之路。”杜祥琬说。

    “这是我第三次转换领域了”

    从核武器到新型强激光,再到如今的新能源,杜老研究领域的跨度和转变实在有些匪夷所思。“这已经是我第三次转换领域了,但都没有离开物理学。”杜祥琬说:“少年时,我的梦想是当个天文学家。”

    1956年,杜祥琬报考了当时全国大学中唯一的天文学系南京大学天文学系,他挚爱探索神秘的宇宙与星际,但因国家的需要,他的生活轨迹被第一次改变。

    高中毕业,他被选为留苏预备生,后因中苏关系变化,一年后走进了父亲的母校北京大学,直至1959年,在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的积极推动下,30名优秀中国学生到前苏联留学,杜祥琬进入莫斯科工程物理学院学习,组织上为他选择了理论核物理专业。

    “新的专业对我一直是个谜,不知道以后能用来干什么,但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的消息传出后,我一下明白了。”杜祥琬显得有点激动,脸上笑容漾起,“我,一个普通人的命运已经和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26岁的杜祥琬回国后,被分配到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理论部,在这个中国核武器研究的龙头部门,他受到了王淦昌、朱光亚、彭桓武、邓稼先、周光召、于敏等一批一流科学家的教诲和指导。

    没有任何外部资料和信息可以参考借鉴,1966年底,杜祥琬和两个青年科学家组成的热测试理论组,带着预先估算的理论数据赴基地进行试验,并获得成功。实际上,这次核试验是我国掌握氢弹的实际标志。

    在新疆戈壁、四川深山20余年,杜祥琬不知辛苦,反觉甘甜,因为知道自己为了什么,要去向哪里,他内心总莫名地喜悦,心境之路越发辽阔。

    1987年,杜祥琬迎来了他科学道路上的第二次转折——被选进国家“863计划”激光专家组。“这意味着你要放弃已经驾轻就熟20年的核研究,从零开始进行新的科学研究,你没有压力吗,为什么毅然决然?”面对巨大挑战的重大转折,记者发问。

    “很多人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牺牲,换一个专业从头开始又算得了什么?”杜祥琬轻轻地侧了一下头,淡淡地笑了。

    又是一个20年。在强激光技术存在不确定技术途径和高风险的情况下,杜祥琬主持研究和制定了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目标、研究重点、技术途径等发展战略与实施方案,带领同事们独立自主地开拓出一条我国发展新型强激光技术的技术途径,在较短时间内把我国新型强激光技术研究推进到国际先进水平。

    杜祥琬一直将国家民族的需要和对科研的浓厚兴趣视为自己前进的两大动力。“说实话,我走上科学道路时也没想过要当什么,我们那时没有职称制度,没有院士制度,靠什么激励自己呢,就是一心要实现国家意志。靠着这个精神支柱,觉得这是有价值的。”

    他说,在市场经济和价值观多元化的时代,可能有的年轻人会觉得这是老话老观念了,“但我坚信: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国家,都会有不同的人选择不同的价值观,问题就看你选择什么。这一点永远是不会错、不会过时。”

    不久前,杜祥琬在光明日报发表了《享受辽阔》一文,从戈壁到宇宙和历史,再到人类的思维和胸怀,他感受到真正的辽阔。

    “如果有一天,你知道自己为什么要经受磨难,你就会享受到辽阔,人生的辗转与挑战,不过付之一笑。”杜祥琬说。

    “琬是南阳的美玉,我喜欢自己的名字”

    “这样达观平实的性格,是拜家乡厚重的文化积淀所赐。”老人说。

    杜祥琬喜欢自己的名字,琬是河南南阳的美玉,1938年,他就出生在这盛产美玉的地方。

    “我在开封受到了初等和中等教育。当时我家住在双龙港,就在不远处的文庙街上小学,那儿原来是孔庙,祠堂很大,里面还摆着牌位,我们就在祠堂当中上音乐课,老师弹琴,我们的歌声嘹亮。”

    “中学有一个很不错的操场,足够打垒球用,我也常去练一练单双杠。在校期间还参加了操场改建的劳动,往地下刨不到一米深,就有文物发现,刨出来不少已生锈的金属钱币,外圆内方,在开封叫‘皮钱’。”

    “高中的同班同学中有各种人才。与我同桌的一位同学当时就写小说并发表。那时,我们全班都会拉二胡,几十把二胡合奏‘良宵’、‘步步高’。”

    杜老滔滔不绝,往事里的笑脸与笑声重新浮现,他像一个站在历史影片放映机前的观众,认真咀嚼细节,分外陶醉岁月,连眼角和眉梢也好似伴随当年的旋律起舞。

    杜祥琬的父亲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系,是开封高中的著名教师,是一名1926年入党的老党员,曾任河南省副省长。受父亲的影响,杜祥琬从小学习刻苦。当时小学升初中分春季和秋季两次招考,上六年级的他,提前半学期参加了招生开始,并以优异成绩获录取。但事后,杜祥琬却主动放弃了提前上初中的机会。

    “放弃的理由很简单,数学考卷上有一道因式分解题是六年级下学期要学的内容,我不会,就想学习六年级下半学期的功课。”在他看来,楼盖多高要看地基打有多牢,学习没有什么好办法,就是要打牢基础,一块砖头也不能少。

    尽管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杜老还清晰地记得:高中教数学的韩静轩老师,讲到重点内容时会加重脚步,甚至会跺脚;教化学的李天心老师家里到处是瓶瓶罐罐、试管试剂;从哈尔滨来的俄语老师郝守勤最开始念俄语字母时的姿势,是多么富有诗意;艾思奇的《大众哲学》怎样深入浅出阐述唯物的认识论和辩证的方法论。

    他笑着说,如果没有青少年时代老老实实读书,广猎知识,坚持“一块砖头”的想法,恐怕很难有后来的杜祥琬。

    “作为河南人,我感到骄傲”

    在杜老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幅大号的中国地图,地图的正中,有一块他深情的土地,那就是——河南。

    “作为一个河南人,我感到十分骄傲!”杜祥琬感叹。

    “河南在历史上曾是一块灾难沉重的土地,但无论命运给予了什么,这块土地所哺育的儿女都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并用质朴方式热爱着生活,哪怕最细小的美好,也会珍惜。”杜祥琬说,自己是万千河南人中的一个,却和所有河南人一样有着相同的感受。

    “我很想写本书,书名就叫《河南,何以动人?》。在我看来,家乡的‘人’最美、最动人。以前的好干部焦裕禄,家喻户晓;现在的任长霞,人们提起来个个翘大拇指,这些都是河南的骄傲。这几年家乡变化很大,美誉度不断增强。在北京的河南人,都想家乡发展更快,变得更美。”

    杜老一直关心河南的发展。近年,他到开封为郑汴一体化进言献策,主张开封大力发展旅游事业,集中优势向西拓进;他几次到郑东新区,认为那里是河南发展的一张新名片,欣喜东区高质快速的变化;他关注河南地下矿产资源的科学开发与合理开采,平顶山的煤矿留下了他串串足迹;他下南阳询问生物质能替代石油的进程,高度关注新能源的开发与研制……今年年初,杜老还赶赴郑州大学传道授业,想把自己多年积累的科研经验多一些传授给家乡的学子。

    “河南正在大跨步地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这其中需要突出特点和优势。”杜祥琬建议,河南在快速、全面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可进一步拔高“节能与环保”战略地位,用棋高一招,先声夺人。比如,率先在城市建设中探索出一条建筑节能的道路,从原材料到空间设计,以节能为先导,充分利用科技,将太阳能、生物质能、中水循环等技术全面投用,将城市化推进从根本上注入超前理念,高层次、优质化发展河南,同时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在杜老的心中,河南是中原崛起、中部崛起的脊梁,未来充满希望与光明。采访即将结束时,他提笔写下:“河南的振兴是民族振兴的象征,中原崛起是中华崛起的标志。”

 

 
西平吧社区
兄弟制片,放大公司的声音

西平人物 .../Person

更多
张金泉,中共西平县委书记

男,汉族,1963年出生,河南安阳县人,中共党员,MBA硕士学位,高级工程师,注册高级咨询师。...

陈华亭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经济学博士生

陈华亭(1963-),男,博士,河南西平人,副教授,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经济学博士生。注册会计师,注册资产评估师,《国际商报》特约撰稿人,现为财政部科研所2002级财务管理方向博士研究生(统招)。我于1985年大学毕业之...

宋清华,博士后,河南科技大学副教授

宋清华,河南西平县人,1968年出生,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硕士,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后。现为河南科技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政治与社会学院副院长兼副书记,主要从事西方哲学和西方政治哲学研究...

杨敬,浙江省卫生厅厅长

现任职务浙江省卫生厅厅长、浙江省卫生厅党组书记、厅长,教授,卫生部爱滋病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在浙江省医学会、浙江省预防医学会、浙江省卫生经济学会、浙江省防痨协会、浙江省性病爱滋病防治协会、浙江省麻风病防治协会等社团兼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