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河南频道9月21日讯 大河网-河南日报报道:郑州大学化学系教学楼的三楼几乎都是实验室。在这里,每天都可以看到一个忙碌的身影,沉浸在实验和文献之间,乐而忘返——他就是吴养洁,我省本土培养的第一位中国科学院院士。
“一个人要学会感恩”
1928年,吴养洁出生于山东省济南市。由于早年丧父,他在山东一家恤养院里长大。童年和少年时代的不幸和坎坷,使他从小就养成了吃苦耐劳、不屈不挠的个性。
吴养洁1947年考入上海复旦大学化学系;1954年9月被选送到莫斯科大学化学系深造。
1958年,学有所成的吴养洁回到魂牵梦绕的故土。 当时有很多机会供吴养洁选择,但他却选择了刚刚建校两年、实验教学条件还较差的郑州大学。他说:“一个人要学会感恩,要懂得报恩。要知道是祖国和人民培养了你,应该把你的青春和学识贡献给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自此,吴养洁与郑州大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再也没有分开过。50年来,吴养洁在分子世界里飞扬激情,取得了一项又一项重大科技突破:
在芳基汞化合物的性质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1985年他应邀在莫斯科大学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上作的学术报告,得到了国际化学界的好评;
在不对称合成研究方面取得了新成果,这是当前有机化学的研究热点,涉及许多药物及其中间体的合成,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作为主持人,与张国安、杨德兴等人一起完成了1972年国务院农药调查组下达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萘氯化、水解法制甲萘酚》,获得了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2003年11月,他成为近亿人口的河南省本土培养的第一位中国科学院院士。
“实验室就是我的家”
了解吴养洁的同事们都知道,在郑大的几十年中,吴老待得最多的地方是实验室,最喜欢的地方也是实验室。他总是说:实验室就是我的家。
当年回国后,吴养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参与设计和建立放射化学实验室。在新实验室的建设中,他亲自设计图纸,并带领工人们安装好放射化学实验室所有的设备。
放射化学实验室建成后很快成为郑大对外交流的一个窗口,吸引了国内外许多的知名专家前来参观,得到来访者的一致称赞。
建成后的实验室也成为吴养洁生命中不可分离的一部分。
他说:“我每天要到实验室,已经成了一种习惯;有时为了在实验室工作常常忘了回家吃饭,为这老伴没少吵我。”
80高龄的吴老,仍坚持每天到实验室工作,风雨无阻。
“培养出好的接班人”
有人问吴院士,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他说,为国家培养出德才兼备的科技英才。
对待学生,吴养洁总是严格要求,一丝不苟。 他不但在实验台前严格要求,认真把关,而且亲自阅读和修改学生们的论文。细到一个个实验数据,小到一个个标点符号,只要有错误,他就绝不放过。
吴养洁的学生许文俭博士感叹地说:“做吴老师的学生很苦,基本上没有假期。我们都很‘怕’吴老师,他对我们要求总是很严,时间观念很强,治学一丝不苟。”
迄今为止,已有60多名硕士生、博士生和博士后从吴养洁的实验室里走出,而每一位学生都要留下一个个小的样品瓶,里面装着他们的实验成果。在这些小瓶子陪伴下的吴老,就如同一个喜获丰收的老农,守着自家殷实的粮仓旁,透着骄傲和欣慰。
吴养洁把自己的生命投入了化学实验,并且从中获得了人生的至高境界和至美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