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用户和未注册用户的区别,建议你瞧瞧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人格的力量是无尽的

来源/作者:新华网河南频道类别:河南人物点击率:1291背景颜色:||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人格的力量是无尽的

   

    又是一年秋风乍起,又是一年秋寒来袭,就是5年前的这个时节,我平生最敬爱的穆老突然挥手告别与世长辞。5年来每到这个时候,我的心情就会禁不住的悲伤,穆老的音容笑貌总会浮现在眼前,让我不能自已。从血缘上说,穆老不是我的亲人,但从感情上讲,他胜似我的亲人,穆老生前也把我当成亲孙子待,而且我们全家老少一二十口人他都能叫上名来。我们穆潘两家几代人的深情厚谊是真挚的,是经过岁月的洗礼和考验的,是从40多年前穆老一次对祖父的采访开始的。

    那是1965年12月中旬的一天,穆老和冯健、周原等坐着一辆吉普车来到我们老家宁陵县石桥乡万庄村的"万碧风口"。当时穆老吃惊的是一马平川的大平原竟然有这么大一片荒漠,那沙子刮得天昏地暗的,简直是寸草不生的戈壁滩。更令他吃惊的是,他看到就在这荒漠里奇迹般的出现了一道绿色的屏障,那就是我爷爷历经千辛万苦栽下的防护林。后来,在苗圃的窝棚里穆老找到了瘦小的爷爷。当时,两个老头都很激动,我爷爷做梦也没有想到北京的大干部能钻到这荒无人烟的地方来找他,采访他,穆老也深为爷爷的"愚公精神"所震撼。穆老称赞我爷爷也如一棵树,为群众,为乡亲遮风避寒,傲然挺立,不向困难低头。

    "文革"开始后,两位老人一个在北京,一个在宁陵都受到了冲击,穆老采访我爷爷的笔记也被搜走了。我爷爷植的树也被连根拔起,毁了个精光。一些坏蛋除了对我爷爷打骂外,还给他筑了个坟头咒他早死,我爷爷气得眼都快瞎了。

    事隔14年后,也就是1979年初,穆老先派新华社记者陆拂为前来打探消息,在得知我爷爷还健在并还在植树造林与风沙搏斗时,穆老再也按捺不住对我爷爷的牵挂,很快再次来访。到了苗圃后,穆爷爷大声喊:"老坚决",你还认识我吗?"当时,我祖父有点耳背,但眯着眼一看,马上惊喜地说:"你是北京来的老穆吗?你咋来了?……"那一年我20岁整,当时就在现场,我爷爷感动地流下了眼泪,说,十多年了,还没谁来这儿看过俺!随后,他俩手拉手绕着林场一边走,一边聊,我爷爷动情地讲:"老穆,俺不怕穷,只怕乱。今后可不能再折腾了,越折腾越穷,将来国家靠啥呀?……"穆老听后,当时就落了泪,掏出手帕不住地擦,握着我爷爷的手久久不肯松。那一天,上边来了不少人,要穆老到城里用餐,可穆老拒绝了,又是在我们家吃的饭,就的菜是萝卜丝和我奶奶腌的酱。后来,《人民日报》头版在显著位置刊发了穆老、陆佛为合写的《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立即在全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穆爷爷走后,我爷爷像着了魔一样更加精心地料理树。他天天思念穆青,逢人就谈穆青,爷爷还把穆老的照片嵌在家里的镜框正中间,与全家人的照片放在一起,每天都用袖子把镜面擦得干干净净,然后用老花眼盯着穆青看,不忍放下。

    到了1981年,爷爷又两年没见到穆老了,他成天催着我给穆老写信,还想着到北京看看他天天魂牵梦绕的好兄弟。就在那年5月14日,穆爷爷给我回了一封信,表示欢迎我爷爷前往北京,穆爷爷又为此给当时的河南省省长赵文甫等省市领导写信打招呼,最后,在穆老的关照下,爷爷于当年的6月19日动身去了北京。到北京后,穆老把爷爷安顿好,对服务人员说:"这是我老家的亲人。"第二天一早,穆老和续磊阿姨就来到招待所陪爷爷逛京城,当时,中南海还没有开放,穆老就托关系,了却了爷爷的心愿。在随后的6天里,穆老每天都从百忙中抽出时间来陪我爷爷。第六天下午,通过穆老的引荐,当时的林业部长罗玉川又派人请爷爷做客,穆老派新华社资深记者陈大斌和黄正根跟随采访。在谈话间,爷爷提出林业也要和农业一样得搞责任制,罗部长很受启发,认为这一建议很有针对性和指导性。随后,新华社便于7月11日播发了一则重要新闻:著名林业劳动模范潘从正向林业部建议林业实行责任制,保护好现有林木。文中大段援引了爷爷的话。

    1982年春节前后,我爷爷被羊抵伤了,穆老听说后一直放心不下,那年秋,穆老又特地赶来看望我爷爷,询问我爷爷的伤病,并亲自倒了杯水,给爷爷喂药。那一天,我爷爷指着院子里几株樱桃树苗说:"这苗儿是专门为你培育的,已两年了。"穆老一怔,才想起1979年那次来采访时,他们哥俩谈论过樱桃之事,当时穆老看到一棵樱桃树正开花,就随口说:"樱桃好吃树难栽。"爷爷接过话茬说:"不是樱桃好吃树难栽,是功夫不到花不开。说难也不难,我给你栽两棵试试。"穆老并没在意,我爷爷当成了一件大事,果真培育出来了。后来,那两棵樱桃树被移栽到了北京新华社大院,直到现在还长的郁郁葱葱,非常旺盛。

    穆老返京后,我爷爷就又天天盼星星盼月亮地等穆老能再来看他,从村东头到林场有一里多地,其中有一段50来米的路,因雨水冲刷变得崎岖不平,非常难走,为了迎接穆老再来,我爷爷开始整垫那段路,当时他已是85岁的老人了且身体又不好,可大家谁也劝不动他。天一亮,他就蹒跚着出了家门,下到沟里,用小袋子装上土,然后拖着往坡上爬,因为他已掂不动了,只好双膝着地,一只手用铲子撑着地面,另一只手拖着布袋,艰难的往上爬。后来裤子也磨烂了,膝盖都磨出了血,就这样用了半年的时间爷爷终于垫好了那段路,为了防水冲,他在路两边密密麻麻地栽了好多树。

    1989年12月3日,爷爷无疾而终,临走前的几天里,他每天都给我们念叨着他的好兄弟穆青,弥留之际,爷爷一次次止不住的呼唤:"穆青……穆青……"他留下的遗言是把最小的重孙的名字改口叫"潘青",让我们潘家世世代代都要记住我们这位亲人。

    爷爷去世的第二天,穆老听到噩耗,非常悲痛,当即给我们县委发了唁电。爷爷下葬后的第一个春天,正是穆老最忙最累的时候,可他有着未偿的心愿,那就是为爷爷立碑的事。拟碑文那天,穆老非常激动,含着泪一口气写下了400多字的碑文。1990年3月12日,万庄林场一片肃穆,好几百名干部群众为我爷爷的墓碑举行了揭碑仪式。在碑文中,穆老写道:"此处,原先有棵老柿树,年年都挂果,纵使压弯了腰也硬撑着。他常常夸这柿树不偷懒,说人生也是一棵树,也应该多结果……"

    因原墓碑石质不好,经过几年风雨剥蚀,碑文字迹渐渐变得模糊不清,这成了我的一块心病,也成了穆老的心病。在省、市、县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我又为爷爷精选了一块墓碑。穆老重又工工整整撰写了碑文,他对每个字都一丝不苟,两个字不太满意,就又贴住重写。这次,他写了两幅,加上第一次立碑时写的三幅,他已为爷爷的墓碑写了5幅碑文。据穆老生前的秘书陈二厚讲,自解放以来,省部级以上的领导干部为一个普通群众写文立碑的,仅此一例。

    爷爷去世后,我每年都要带上老家的特产去北京看望穆爷爷,每次都会给他捎两根白蜡条杆和一袋梨。白蜡条是当年爷爷亲手种下的,是防风固沙的英雄,那杆光洁柔韧有弹性,穆爷爷晨练时总要拿上它,穆爷爷说:"握着杆子仿佛又握着我爷爷的手一样妥贴、舒心。"

    但我万万没有想到他会走得那么快、那么突然,那几天,我整天精神恍惚,目光呆滞,在新华社河南分社拜祭过后,我又勿勿赶到北京,参加了穆爷爷的追悼大会。那天,人山人海,来了很多人,当我绕着穆爷爷的遗体走了半圈的时侯,再也走不动了,两腿全没了知觉。在八宝山,续磊阿姨拉着我的手说:"园林,别哭了,老头找你爷爷去了,跟你爷爷说话去了,他们俩再也不分开了……

    在穆老60年的记者生涯中,他用他手中的笔树立一个又一个可歌可泣的先进典型,与许许多多的基层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60年的记者生涯中,他用双脚丈量中原大地,用闪光灯记录下了时代变迁,为我们展现了最美最可爱最感人的瞬间。

    他能写出好文章是因为他对人民有真感情,他能取得巨大成就是因为他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他将"勿忘人民"奉为座右铭,同基层群众心心相印,息息相通,他把所有的爱和真情都给了我们,叫我们怎么能会不想他,怎么能不像怀念亲人一样怀念他。每一个他采访的先进典型都是他的亲人,每一个看过他的报道的同志都会被感动。他用手中的笔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又一个光辉的榜样,他用他自己一生的真情追寻和真情厚爱也成就了一个榜样,只是这个榜样是我们后人追认的,更让人肃然起敬!

    穆老的离世,像秋叶落地,化作泥土孕育生命,来年又萌芽枝头,会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西平吧社区
兄弟制片,放大公司的声音

西平人物 .../Person

更多
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导师叶广宇介绍

叶广宇,河南西平县人,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先后在兰州大学、沈阳工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97年至今在华南理工大学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现为华南理工大学中国企业战略管理研究中心成员,河南省西平县经济发展顾问,广州纺织工贸企业集团有限公司顾问。...

王建平,河南省地质调查院院长

      王建平,男,汉族,1964年1月出生,河南省西平县人,中共党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任河南省地质调查院院长。   1984年7月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地层古生物专业,1984年8月至2001年12月在河南省地矿厅区调...

田书华,中国银河证券高级投资分析师

田书华,男,河南西平县人,1966年出生,经济学博士后、管理学博士后、管理学博士、经济学硕士、理论数学学士。目前任中国银河证券公司总部(北京金融街)证券投资高级分析师、研究员。兼: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中南...

49岁电力抢修工人猝死岗位 上千人自发哭送

  父亲忠诚自己的职业,儿子在父亲的遗像前揩擦父亲的上岗证。     又一个“老黄牛”倒在岗位上   他,全县人大多都认识;他,是十多个村的免费维修员;   他,十多年没收到一起投诉;他,倒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