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农业科研,很多人穷其一生,也没能培育出值得推广的新品种。而他,用12年时间,主持培育出通过国家审定的小麦新品种“许农5号”,已在各地累计推广600多万亩,增产小麦2.5亿公斤,累计增效约3亿元。
他就是我省小麦育种专家、许昌市农科所副所长陈玉忠,被业内誉为“许农5号”之父。
说起当初的选择,陈玉忠坦言:农业生产有闲有忙,但农业科研始终忙得喘不过气。我刚从事这项工作时,动摇过,犹豫过,也想过改行。
1983年,陈玉忠从农校毕业分配到许昌市农场。刚来时,也是满脑子梦想,工作一段时间后,他像泄气的皮球一样蔫了。在他眼中,所有的一切都那么不如意:农场远离市区,地处偏僻;自己远离家乡,孤身在外;工作又苦又累……但是,他是当时农场唯一的专科生,领导很重视,也承担着很多重要的农业科研任务。
走?留?一段时间的痛苦思考后,陈玉忠决定留下,下决心在农业科研领域搞出名堂,取得突破。每年的5月下旬,是小麦成熟的关键时期,他常常戴着草帽,在烈日下站在麦地三四个小时,观察小麦的成熟情况。每年的11月下旬,他会在寒风中蹲在麦田数小时,观察小麦的生长情况。刮风下雨,雨停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跑到麦田看小麦是否倒伏。
1989年春季的一天晚上,他从麦田疲惫不堪回到家中,躺在床上却睡不着:难道就这样忙忙碌碌地过吗?做了那么多试验,总该有点结果了。他一个晚上没睡好,第二天就把原来自己承担的各种试验资料全部翻了出来,认真梳理。随后,他先后撰写了3篇有关农业科研的论文,刊发在《河南农业科研》等杂志上。其中,《小麦稀播高产栽培技术》还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情报中心收录。
陈玉忠很兴奋。初尝辛苦之后的收获,让他每做完一项试验,都要从文字上、思想上总结一番。用他自己的话说,越总结心中越亮堂,越明白了失败的原因,越清楚了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陈玉忠也想培育小麦新品种,但也明白困难有多大。许昌市农场没有好材料,必须到外面寻找遗传基因丰富、抗逆性比较强、适合当前农业生产需要的种质资源;遗传是自由组合,好的性状能否组合培育出优良的下一代,这需要机遇,也需要眼力。因此,培育一个值得推广的新品种,不走一点儿弯路,最少也得10年的努力。
陈玉忠要挑战自己。1994年他选用周麦9号为母本、周麦8846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这项培育一开始就有1000多个组合,而且繁殖系数是1︰40,速度很快,量很大。从此,他几乎天天呆在地里,种时,一粒一粒手播;发芽后,一棵一棵地观察生长情况。陈玉忠说:“说实话,大量的工作看起来是无用的,但又不能不观察。只有对每一棵都仔细观察,才能知道保留哪个淘汰哪个。而且,培育新品种还需要勇气,没用的就要坚决淘汰,没勇气淘汰就会陷入繁杂的程序性工作中。”
他常常累得不想动,没有关心过家庭,没有留意过单位的来来往往,心中只有小麦。小麦新品种是他的另一个“孩子”,对这个“孩子”的了解和关心远胜过对自己儿子的了解和关心。
“许农5号”共培育有11个姊妹系,陈玉忠优中选优,从中选2个,分别定为“许农5号”和“许农6号”。但是,只能拿出一个品种参加河南省的审定。在选哪个品种的问题上,省内外专家出现了大的分歧,绝大多数专家认可了“许农6号”。但陈玉忠却认为,前者秆硬没风险,后者秆细有致命风险,因此他力主拿“许农5号”参加审定。许昌市农场的领导心中也没了底,专门找陈玉忠谈。陈玉忠坚定自己的眼力:“许农5号”参加审定没有风险,产量不会大起大落,一定会成功。“其实,我心中也敲鼓。万一遇到突发的暴风雨或其他恶劣天气,老天不支持,闯关不成也是可能的。农业科研上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2003年,许昌市农场经过10多年辛勤努力培育的小麦新品种“许麦3号”闯关失败,在河南省审定的最后一关被淘汰出局。这意味着10多年的心血白费了,参与的很多科研人员流泪了。陈玉忠没有参与这项研究,但同样受到沉重的心理打击。他称那也是一生中最难受、最伤心的一段时间。他一度对自己培养的品系产生了动摇:如果将来不成,自己将如何面对10多年的青春年华和无数心血?
他更关心这个“孩子”的成长。当时,他培育的品种已在全省7个点进行区试,他不辞劳苦地在这7个点奔波。他说:小麦品种到区试时自己已不需要频繁看了,但如果不看,心始终揪着难受。2004年5月,全省突发一场大风暴雨,雨停后,陈玉忠立即到试验点查看情况。到地里一看,没有一棵倒伏,他高兴得晚上还喝了两杯酒。
河南省3年的区试试验圆满成功,“许农5号”顺利通过河南省的审定。此后过关斩将,2007年通过国家审定。这一品种,以具有抗倒伏、产量高的明显效果,在我省及安徽、江苏、陕西等省受到农民的广泛欢迎。
命运是公平的,陈玉忠也因此获得了无数荣誉。2008年他被授予许昌市最高科学技术成就奖,并被提拔为新成立的市农科所副所长。陈玉忠说:“我和我的团队很幸运,没走一点弯路就培育出一种得到国家认可、农民欢迎的小麦新品种。但农业科研是没有止境的,一个品种培育10年,但成熟期只有5年左右的寿命。我们只有不懈地努力,不断地培育新品种。”
上一篇:茶乡骄子 心容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