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河南频道6月26日讯 大河网-河南日报报道:济源市思礼镇范寺村依山傍水。小村里,一个双目失明了40年的普通农村妇女,用她的善良、坚强和无私大爱,感动了万阳湖,感动了王屋山,感动了中原大地。
双目失明农妇养育儿女不畏艰辛:“有妈在,这个家就不会塌。”
1968年冬,25岁的彭世英刚刚怀孕,不幸就悄然而至。她发现视力有些模糊,经检查是青光眼。当夫妻俩带着刚满月的女儿去外地治疗时,因生活缺乏保障,幼小的生命眼看就要夭折,彭世英说:“走,回家去,宁愿病不看,不能把孩子饿死。”
彭世英最终失明了。失明的她没有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凭着一根棍子探路,以常人无法想象的艰难在黑暗中操持家务,火烧了手背、饭烫了胳膊、针扎了手指、门碰破了额头……她身上留下了数不清的新伤旧疤。
长期在黑暗中操劳,使彭世英积劳成疾。在儿子刚满百天时,她被查出患有乳腺炎和肺结核。奄奄一息的她紧握丈夫的手:“我的病可能治不好了,我最放心不下的就是母亲和两个孩子。”
也许是刻骨般的亲情牵挂,彭世英竟然奇迹般地挺了过来。在以后的日子里,随着又一个孩子的出生,本来就贫寒的家庭更加举步维艰。
虽然辛苦,但彭世英却不愿让孩子们放弃接受教育的机会。当丈夫后来下肢瘫痪丧失劳动能力后,懂事的大女儿曾偷偷辍学,要帮助家里干活。她知道后哭着说:“我这样辛苦图个啥?不就是指望你们将来学了本事成家立业吗?娃,不用害怕,有妈在,这个家就不会塌!”当懂事的女儿一篇文章在省里一家电台播出后,她摩挲着女儿的头:“孩子,你们想飞多高就飞多高,能飞多远就飞多远吧,妈不阻拦你们!你们长大成才成器了,妈妈再苦也值呀!”
23年背着瘫痪丈夫:“队里有困难,我不愿给队里添麻烦。”
1982年3月,丈夫在生产队干活时被大树砸伤,虽保住了性命,却高位截瘫。生产队决定,在她丈夫的有生之年,她丈夫按正常人出工每天一个工,她照顾丈夫每天一个工,每个工按一块钱计算,每年按60元药费算,一年790元成了全家人的救命钱。
街坊劝她找生产队多要点!她说,村里已经把地分到各家各户,队里也没啥经济来源,我不愿再给队里添麻烦。为了减轻生产队的负担,她在摸索中学会了养猪、养鸡、种菜。
丈夫大小便失禁,她已数不清一天里要为他洗多少次尿布。丈夫瘫痪后脾气变得很坏,常赌气不吃饭,她就好言相劝。丈夫在家寂寞,她就为他买来一辆手摇三轮车,一日四次把他背上三轮车,带他到外面活动。丈夫下肢失去知觉,她担心他身上生褥疮,每天夜里都要起来为丈夫数次翻身,仔细检查。
23年寒暑岁月,除了精心伺候瘫痪的丈夫,还要奉养婆婆,养活儿女。无人知道,失明的女人究竟流过多少泪,受过多少伤,有过多少不眠的夜晚……
2005年,丈夫在欣慰和感激中谢世。临终时,他握着妻子的手说:“世英,今生你为我付出太多,我欠你太多,让我们下辈子还做夫妻,我要偿还你的情!”
侍奉婆婆近半个世纪无怨悔:“婆婆活一天,我就照顾一天。”
彭世英的丈夫姊妹五个,两个远在外地,长期以来,彭世英不愿因为自己的残疾让姊妹们照顾她,宁愿和别的姊妹一样轮流承担起照顾自己婆婆的责任。婆婆年纪大了,非常恋家,不想去外地子女家生活了,一家三代生活的重担就全落在彭世英的身上。
一日三餐,每顿第一碗饭先端给婆婆。每次孩子们买回的物品,她总是先拿去让婆婆用。婆婆有病,心情不好总爱唠叨,彭世英没有一句怨言。婆婆有时就像个孩子,赌气不吃饭,她就一口一口地喂。她说:“只要婆婆活一天,我就要好好照顾她一天。到婆婆百年后我尽了心,我就不会后悔。”
2006年春天,94岁高龄的婆婆在弥留之际,对自己娘家人交代:“我死后,我的后事都听世英的,她说咋办就咋办!不要挑毛病,为难我家儿媳妇。”
婆婆去世时,已经64岁的彭世英,在儿子的搀扶下,代夫尽孝礼,披麻戴孝亲自把婆婆送到坟地。村里人无不为之动容。
回报社会:“捐献眼角膜,了却我的最大心愿。”
面对记者的采访,彭世英道出一个藏在心中许久的愿望:“如有可能,我想捐出自己的眼角膜!”
她用干枯的手抹了抹眼角:“当初,家里条件不好,耽误了治疗,现在政府提出给我治病,都恁大岁数了还治啥。这些年我确实感受到了来自党和政府、社会的关爱,就有了捐献眼角膜回报社会的想法。”
对于母亲的选择,儿女们除了钦佩母亲的勇气,一致表示尊重老人的选择。
“一个人,不能把自己看得那么重,要让自己有价值。”彭世英说。“如果有可能,我也要去帮助像我一样的母亲和孩子,太多的苦和难我都知道,就让他们少受一点吧。”
40年,14000多个日日夜夜,彭世英靠着一根探路的木棍,在黑暗中用她无言的孝道、无声的亲情和无边的大爱,谱写了一曲感动厚土中原的爱的赞歌。
(记者 史颂光 通讯员 成利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