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河南频道6月18日讯 大河网-河南日报报道:(记者 王 映 )这难道不是一部“传奇”吗?38年前,他是吃百家饭的苦命孩子;38年后,他成为680多位孤寡老人共同的儿子。他是一个从穷山沟里走出来的农民工,他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敬老之星”、首届“感动中国”人物等多项殊荣,他还是河南省人大代表。
黄久生,以一颗感恩的心,传达着时代的神奇。
来自敬老院里的惦念
“柱儿这些年在外辛苦打工,挣点钱都支援我们了,我们老想见见他。”潢川县双柳树镇敬老院的老人们所惦念的“柱儿”,就是黄久生。
从1996年起,逢年过节,黄久生都会早早地把一大笔钱汇到双柳树镇民政所,代为买米、买面、买油、买肉后,再交到全镇680多位孤寡老人的手中。年复一年,黄久生的汇款不但从未间断,数目还逐年增加,从最初的几万元到后来的十几万元。
提起黄久生,家乡父老总有说不完的话:“他每次回来,都会挨家挨户看望俺们这些老人,看到缺什么,很快就给送过来。”
尽管镇上对老人们照顾得很好,但黄久生总觉欠家乡父老太多。双柳树镇的敬老院,也是黄久生拿出45万元建的。入院的孤寡老人,除了国家规定的政策补贴外,其他费用全部由黄久生个人承担,包括求医治病、临终后事。
多年受黄久生资助的李鸿金老人,临终前非得见他一面不可。黄久生专程从郑州赶到村里时,李鸿金老人已经几天不吃不喝,全靠打针支撑。拉着黄久生的手,老人泣不成声:“活着你养我,又花那么多钱为我治病。现在能见你一面,我也就安心了。”
把“敬老”当作一项沉甸甸的事业,黄久生一坚持就是13年。
每当老人们夸他,谢他,黄久生总是低下头,轻声说:“我是你们的儿子,应该的!”
他有一颗感恩的心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样一条古训,像一盏明灯照亮了黄久生的人生路程。
黄久生的童年是酸楚的、残缺的。6岁那年,母亲撇下他和4岁的妹妹、2岁的弟弟,狠心地撒手人寰。父亲常年在外靠修锅补盆维持生计,十天半月才能回家一次。到了上学的年纪,黄久生因为交不起一块八毛钱的学费,只好坐在教室最后面的角落里。兄妹几个困窘的生活,乡亲们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于是,东家一碗饭,西家一件衣,全靠乡亲们的接济,几个孩子才慢慢长大。
1983年,18岁的黄久生只身来到郑州,在一家建筑工地务工。白天,他苦学拉线、垒墙、用料、看图,建筑技术越来越全面;晚上,他又猛钻建筑方面的书籍,还取得了大专文凭。黄久生如此拼命,只因为心里有个念头:让自己变得有本事,来回报给予他关爱的父老乡亲。
三年后的春节,黄久生第一次回乡,他雇了一辆拖拉机,满载着带给乡亲们的年货。可短暂的回乡喜悦,很快就被家乡依然贫困的现状所消减。“怎样才能让村里摆脱贫困?”那年春节过后,黄久生领着40多名乡亲,一起来到郑州打工。此后几年,跟随黄久生出来打工的乡亲越来越多,黄久生开始组建自己的施工队伍。凭着吃苦耐劳的那股子劲儿,黄久生一路干到了中建七局一公司项目部经理,还当上了工程师,他的队伍承建的工程甚至获得建筑质量的国家最高奖——“鲁班奖”。
“农民工很朴实,你对他用一份情义,甚至只是一个善意的眼神,他们都会记在心里。”黄久生不仅始终把自己定位为农民工,更把农民工们视如手足,每年为他们组织两次体检,还经常包个“农民工专场”,让他们坐在大剧院里看戏。几年来,担任着双柳树镇驻郑州农民工党支部书记的黄久生,还为家乡农民工讨薪2000多万元,组织家乡万余人外出务工。
把爱的火炬传递
黄久生的乐善好施,并不局限于自己家乡这片小天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感恩情怀让他爱心满人间。
2005年,3岁白血病患者黄冠成为郑州市民关注的焦点。黄久生代表100多名信阳籍农民工,把2.7万元捐款送到小黄冠的病床前。这里面,有他自己5000元。
2006年,身患绝症的16岁少年陈辉打工救母的故事感动郑州。黄久生走进陈辉和他母亲的病房,带着农民工们凑来的2.3万元。这回,黄久生自己拿出3000元。
2007年,一位素不相识的女子给黄久生打电话求助,说她丈夫和丈夫的弟弟都不幸身患癌症。面对这个命运多舛的家庭,黄久生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当晚就筹集3万多元送了过去。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黄久生先后捐款15万元;而他缴纳的5万元“特殊党费”,也成为我省首笔农民工党员缴纳的“特殊党费”。
粗略计算,十几年来,黄久生对社会的捐助已经有将近200万元了。付出这么多爱心,黄久生其实也心有所图:“小时候乡亲们对我的帮助,让我在有能力后,愿意帮助更多不幸的人们。我想,我帮助过的人们如果将来有了能力,也一定愿意去帮助别人,也会把爱心传递给更多的人。”
去年7月25日,农民工黄久生的“传奇”仍在继续——他终于心愿得偿,作为北京奥运会火炬手,黄久生高擎“祥云”火炬奔上了光荣的征程。
“祥云”在传递,爱心在传递。
下一篇:受馈一瓢饮 回赠一春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