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李庆琦
她是一位年近四十、面容清秀、个性坚强的女子,数十年来,她一直对绘画和刺绣艺术矢志不渝,对艺术传承和发展充满热情。她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凭借一根小小的绣针,靠艰苦创业、自主创业带动广大农村妇女、下岗职工和残疾人就业的历程,就像一条通幽的小径,蜿蜒曲折,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她就是冯永丽。
从小喜欢画画,迷恋刺绣,勤学好问,学得一技之长
冯永丽是滑县老庙乡大大章村人,家里就她一个女孩儿,从小喜欢临摹,酷爱画画。当时,虽然农村学校缺少美术老师,但她的爱好和追求,一直受到父母和几个哥哥的支持和鼓励。
“我11岁那年,俺二哥结婚,二嫂家陪送一床锦缎被面,我看上面绣的龙凤呈祥图案非常漂亮,从此在酷爱画画的同时,也迷恋上了刺绣。直到上了高中,我都一直坚持一面学习文化课,一面自学绘画和刺绣。到高考时,尽管美术专业逢考必过,但由于文化课成绩不好,最终未圆上美术学院的梦想。”
“高中毕业后,我到乡供销社当了一段临时工。后来,在大哥的帮助下,托关系、走人情,我又被安排到县水利局工作一段时间。这期间,我仍然没有放弃绘画和刺绣,一有时间我就自学,跑到附近的安阳、濮阳到处求师学艺。在县水利局干了一段,由于不愿放弃自己的爱好和乐趣,我就想辞职不干。当时,我母亲批评我说:‘找个工作恁难,别犯傻了!’可是,我还是辞去了这份别人看好的工作。”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从县水利局“下岗”后,在父母和几个哥哥的帮助下,冯永丽先后到苏州、湖南、开封等地学习刺绣。这期间,她天天早起晚睡,为了绣出一幅满意的作品,反复练习,用心琢磨,很多次双手都被绣针扎破。短短半年时间,她就熟练掌握了刺绣的全套针法。
下岗之后自主创业,帮千余农村妇女和残疾人实现就业
2001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她终于创办了自己的刺绣作坊——丽圆绣庄。丽圆绣庄,顾名思义,“丽”就是冯永丽,“圆”就是圆梦的意思。刚开始,很多学员由于不懂绘画,绣出的作品非常粗糙,不合画作原意。为使学员尽快掌握刺绣技术,她常常手把手指导、面对面示范,业余时间还教学员绘画基础知识。她说,“懂和不懂美术知识,绣出的作品大不一样。有绘画基础知识的,绣出的作品有神韵、美感,反之则呆板难看。”
农村妇女、下岗职工、聋哑人,外出打工难,在家就业难。传统手工刺绣,基本针法好学易懂,加之一定的美学指导,经过培训就可在家里绣出美丽的图案。2006年冯永丽在滑县老庙乡成立了一所刺绣学校,当年就培训农村妇女368名,至今已培训农村妇女、下岗职工及残疾人1800多人,使他们学到一技之长,有了立身之本。丽圆绣庄也由初创时的家庭作坊,发展到现在的“公司+培训基地+农户”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罗允芳是原滑县城关纱厂职工,1999年下岗后,由于家里上有老人,下有孩子,爱人也下岗在家,家里一下断了收入来源。因为缺乏一技之长,再就业非常困难。就在罗允芳苦恼时,2005年春,她听说政府在冯永丽的丽圆绣庄实施“雨露行动”,送技术下乡,免费培训。罗允芳就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来到绣庄。刚开始,她家人都反对她学刺绣,认为这是个慢活,难掌握,不容易挣到钱。然而,不到一年罗允芳就掌握了刺绣的基本针法。现在罗允芳已由一名绣工学徒,成长为刺绣培训技师。
在冯永丽的学员中,也有不少残疾人。聋哑男孩杨小亮十分热爱刺绣,在冯永丽的指导下,不到一年就学会了刺绣的基本针法。他绣的《连年有余》,在2008年4月省残疾人才艺比赛中获一等奖。杨小亮的母亲动情地说:“冯老师真好,她不但教会我儿子刺绣技术,而且教会了我儿子怎样做人,能遇到这样好的老师,是孩子的福分。”
事业越做越火,她让“安绣”成为刺绣行业后起之秀
“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近年来冯永丽不断钻研、潜心揣摩,将绘画与针法相结合,继承古代手工刺绣手法,吸收多家名绣之长,融合国画、书法、油画的神韵,以历代刺绣名画为鉴,以多彩针线为“笔墨”,凭借精巧构思和技术底蕴,创造出了自己独特的刺绣技法。
2005年9月,她绣的《清明上河图》,在安阳市首届旅游产品设计大赛中获一等奖;2006年10月,她绣的《五马图》,在首届中国(中部)文博会上获银奖;2006年9月,在第二届中国(深圳)文博会上,她绣的《虢国夫人游春图》在苏绣、湘绣等众多名绣中一枝独秀,显示出了独具地方特色的绣工魅力。时任安阳市委书记的靳绥东看后,当场亲笔题名“中国安绣”,并将其作为安阳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庆祝活动的重要礼品,赠送国家文物局永久收藏。“安绣”也由此得名。同年,“安绣”也被评为河南省工艺美术精品。
十几年来冯永丽绣出多幅刺绣精品。代表作有《瓦岗桑辞》、《正月》、《林州风光》、《红旗渠》、《丰收滑县》等。其中《瓦岗桑辞》由她和10位巧手姑娘,耗时半年穿针引线绣制而成。画中1300多个人物、数百匹战马及城池、村落、货栈、练兵场、点将台、赤水河等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冯永丽说,“刺绣要想绣出神态来,绝非一朝一夕之功。线条既要粗细有致,又要流畅饱满,还要分清不同色线走向,一针一线都要绣得清楚到位,才能使人看了有美的享受。我现在的理想是:帮更多难以就业的农村妇女、下岗职工及残疾人,熟练掌握刺绣技术,在品味感受传统文化艺术的同时,能够有自己的一技之长和立身之本。让安绣扎根河南、走向全国、走出国门!”
上一篇:柴双直面人生的坚强老妪
下一篇:王晓芸和她的“爱心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