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河南频道4月27日电 近几年(记者桂娟)从“放电影的好闺女”到乡亲们喜爱的“电影大妈”,从一名普通电影放映员到河南新华农村数字院线公司总经理,36年了,郭建华说自己没干完一件事――为农民放电影。
36年了,她的放映工具从板车换成了汽车,片源从黑白变成了彩色,放映设备从模拟变为数字,放映场所从村头露天放映场扩大到河南全省100多家城镇数字电影广场。
“我这一辈子,和电影是分不开了。电影就是我的生命,如果有下辈子,我还要为农民放电影。”
1974年,19岁的农村姑娘郭建华成为开封县电影公司一名放映员,从此与电影结下了不解之缘。她走村串户、吃百家饭,为群众放映电影1.3万多场,被群众称为“放电影的好闺女”;1996年她当上电影公司经理后,共组织放电影7.6万多场,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电影大妈”。
电影系着郭建华一家三代人的命运。1978年郭建华怀孕7个月时,电影《烈火中永生》上映,她每晚要到3个村放映,就在赶场的第18天,她累倒在放映场上,大女儿早产降生了。丈夫怀抱着不足5斤重的女儿,轻唱这部电影主题曲《红梅赞》,给女儿起名“红梅”。
1998年母亲临终时,郭建华还在电影放映场忙碌,老人给她留下一句话,“下辈子我一定多活几十年,多给你做几十年的饭,让你好好给群众放电影”。
郭建华说:“我没做过什么大事儿,走过的路都是一部部电影摞起来的。在这条路上,我一身汗水一直赶路,一心只想让群众多看几场好电影。”
1995年底,在农村电影最不景气时,郭建华被任命为县电影公司经理。不服输的郭建华,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冥思苦想了9天。
熟悉农村电影的郭建华深知,搞好农村电影要做好3件事:队伍不散、阵地不丢、经费有保障。围绕这3件事,她进行了一系列探索,走出一条农村电影放映的新路子。
农村放电影难,关键在于经费难以解决。郭建华打破传统的农村电影放映格局,积极寻求党政机关、学校、医院、企业等单位和个人的参与,由电影公司的“独角戏”变成“大合唱”:移风易俗,把放电影与简办红白事结合起来;影教结合,让优秀电影走进校园;影政结合,与政府各部门结合放宣传电影、廉政电影;影企联姻,让企业为农民看电影“埋单”。
随着时代发展,露天电影已不能满足农民要求。为解决这一难题,郭建华组织研制了“活动放映影棚”,并获得国家专利。目前,全国已有18个省的360个市、县电影公司用上了放映大蓬。
开封县改革电影公司,成立了河南新华农村数字院线公司,郭建华任总经理。为解决城镇居民和农民工看电影难问题,2007年,郭建华联合北京一家数字电影公司,规模化开发城镇现有文化广场,在河南全省范围内建成121个数字电影广场,初步形成覆盖全省农村的数字电影放映网络。两年多来,共放映电影4万多场,观众达3700多万人次。
如今,已是全国人大代表的郭建华,又在为全国农民都能看上科技电影而奔走呼吁。她说,“农民现在是不缺吃、不缺穿,缺的是科技知识。让农民看一场科技电影,就能学一门致富技术,管好自己的责任田。”(完)
上一篇:王晓芸和她的“爱心账号”
下一篇:王霞让农村文化“火”起来